中國的高考教育制度可以改革嗎
高考是一種考試制度,是高校招生新生的一種選拔體制,不是教育制度.
高考制度肯定" />
更新時間:2021-05-22 22:50:17作者:網(wǎng)絡
如果你的初三畢業(yè)已經(jīng)高中三年都是順利的話,應該會改善改革。
高考是一種考試制度,是高校招生新生的一種選拔體制,不是教育制度.
高考制度肯定要改革.目前實行的考試課程改革(3+X)以及越來越多的分省命題就是改革的體現(xiàn).
改革最后就是實現(xiàn)多種參照\高校自主的錄取模式.但這個過程還很長.
??許多國家都存在標準化考試,美國也不例外。可是,中國的高考與美國的標準化考試有著天壤之別。美國的標準化考試,如SAT、TOEFL等,只是一種水平測試。中國的高考則是在一種特殊的教育體制下的一個中樞環(huán)節(jié)。
這種教育體制的特點是,學校完全服從于中央集權下的各級政府。
??教給學生什么內容,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怎樣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全由這套一元化的教育行政機構決定。
在這個體制中,政府代表國家提出教學要求,學校的任務就是執(zhí)行。但是,如何保證這些要求得到有效執(zhí)行呢?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而最為有效的評價方法是考試。通過不斷的考試,可以強迫老師和學生完全按照國家的要求來教學和學習。顯然,如果沒有考試,國家提出的教學要求,就不容易落實和執(zhí)行。
在一系列的考試中,最重要的是高考。有人戲稱“高考”為“指揮棒”,確實是實至名歸。
??由于高考是學生進入大學唯一的總關口,它便成為全部中小學生和中小學教育的唯一目的。中小學的各種考試,完全以高考為模板。而所有這些考試起著督責日常教學與學習的功能。
素質教育改革已進行了十年有余,但是并沒有獲得好的效果。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些改革措施要么因對考試沒有好處而走向形式主義,要么成為一項新的高考內容,從而增加了學習負擔,引起廣泛的反感。
??這表明高考有著強大的規(guī)制性力量,它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規(guī)制是剛性的。
高考造就了被動的人格
高考的這種作用是好還是壞?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理解它所維護的一元化教育體制的作用。這個體制的合理性,就在于它能最有效率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
??由國家最重要的知識精英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學生素質的標準,再由一個行政系統(tǒng)把這些任務分配下去,督促老師執(zhí)行。而在多元化的教育體制下,每個學校都是獨立的主體,各自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各自決定怎么錄取學生和培養(yǎng)學生。兩相比較,顯然是多元化體制在運作過程中的資源消耗要多。
??
高考和一元化教育體制有一個思想前提,即存在最正確、最科學的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如果不存在這個東西,那么執(zhí)行下去的后果不堪設想。但是,這個前提意味著知識的一元化,而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到處存在著互相矛盾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各自都能派上用場。
??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由于人本身是一個情感、感覺、理智的復合體,人內在的各種人性要素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人的社會活動更顯得錯綜復雜。啟蒙運動時代的知識分子曾經(jīng)相信,人的理智或許可能象把握自然界一樣把握自己和人類世界,但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表明,這種自信是不現(xiàn)實的。
??一元化教育體制的思想前提未必絕對錯誤,但至少是極不可靠的。
在這樣的一個前提和強大的規(guī)制力量面前,學生能做的是什么呢?說得好聽點是“學習”,而用難聽一點的話則是“服從”。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我們已經(jīng)確定了真理,我們也規(guī)定了他要學真理中的哪些內容,我們還規(guī)定了他該怎么樣去學真理。
??當他的頭腦中迸出一點不合真理的幻想的火花,我們立即用真理的力量把它熄滅,并且用考試來壓服他。他如果無視考試成績,就會被淘汰。事情就是這樣,久而久之,最不順從的學生也只能在頻繁的考試面前屈服。屈服久了,也就形成了屈服的習慣。
中學的老師經(jīng)常教導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而即便某個學生在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下變成了“我要學”,也并不是他變得主動地思考問題,而通常是他強化了克服考試難關的意志。他強化這種意志,不是用來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而是尋求記住書本知識并運用它來做題的能力。這種做題與創(chuàng)造性思考問題關系不大,而且與實際科研中要運用到的計算和推理關系也不大,只是一種知識游戲。
??強化這種意志,事實上是強化了向強大的規(guī)制力量和真理屈服的意志。
的確,要進行科學研究,要思考自然界、人自身和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的問題,前人已創(chuàng)造的成果是應當掌握的。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基礎,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也是很難進行的。但是,當一個人經(jīng)過了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的漫長訓練,他已變得習慣于遵從學過的知識,而對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復雜的科學或社會問題,變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他在上小學前或許還有些奇思妙想,但一經(jīng)十二年的為高考而奮斗,這些不合真理的東西已經(jīng)作為“毒素”被他的身體排出了體外。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在一元化教育體制下的長期訓練,在人與知識的關系上,人成了知識的奴隸。當他進入高校的校園時,他是帶著這種被動的人格進來的,而這時我們的老師卻拼命地批評他不會思考問題,沒有獨立的看法,提不出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
??對于這種被動人格的深刻感受,是當今大學大多數(shù)老師的切膚之痛。
教育的出路:走向人本主義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一個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人有感覺、情感、理智、直覺、意志等內在的人性要素,則是不可否認的。
??考慮教育問題,應當考慮到人本身的問題。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他對教育的直觀感受可能就是:不自由,被強迫,很枯燥,少樂趣。而從一個民族的理智水平來說,則是錢學森所說的沒有能造出“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學生的直觀感受與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缺乏之間是否有某種聯(lián)系呢?我們的勵志文化傳統(tǒng)總是教導我們:“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先苦后甜的訓誡被看作是萬古不易之真理。當我們的中小學生不喜歡學習時,我們的家長、社會也會同老師一起,規(guī)勸學生吃苦、刻苦。要知道,在科舉時代,這些格言也同樣是有效的,而科舉也恰恰沒有創(chuàng)造出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
當然,吃苦的精神并沒有錯。
??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無視學生的直觀感受。這種感受至少說明,學習者對自然、生活和社會的感覺、情感、經(jīng)驗,不能成為學習的資源。學習的資源被強制性的僅限于欽定的知識和標準答案。在考試的時候,不允許個人有對書本知識的不同理解,因為標準答案早就定好了。在這種條件下,人的理智被塑造成極力地尋求向標準答案靠攏的努力。
??每個人所具有的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和內在的人性要素本來會造成對知識的不同理解,而現(xiàn)在在真理的壓力下,凡是不同的理解只能靠邊站。
人的創(chuàng)造性來自哪里呢?當然首當其沖的是理智,但決不是尋求一元化的標準答案的理智。筆者曾在一個小學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三、四年級學生在看完一個故事后會把故事中最讓他興奮的地方繪聲繪色地講出來,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則經(jīng)常用一句話就把故事講完了。
??這一句話,就是老師教給他們的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某個人克服困難,終于找到了他的幸福。于是,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了,變成了普遍適用的千篇一律的一句話。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三四年級的學生在看書時還保留著較多的本真的人性的東西,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在看書時則學會了追求標準答案的方法。
??
顯然,養(yǎng)成了被動性格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的。說到底,創(chuàng)造活動來源于人作為思維主體的主動積極的質疑、發(fā)現(xiàn)、求解。在這種活動中,有一種來自人本身的內在的力量支配著這個思維主體。這種力量越是不受束縛,便能使人的思維走得越遠。一個被動性格的人會認為一切都是正常的,他能作的事最多只是論證這個正常的世界為什么正常。
??而一個主動性格的人則對感官感興趣的對象充滿了靈感。比如說,一個服從于世界的正常性的人永遠不會對水蒸汽沖破了水壺蓋的現(xiàn)象有什么質疑。只有喜歡質疑正常現(xiàn)象的人才會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靈感。再如,如果不是哥白尼對托勒密的中世紀標準答案的質疑,怎么會有現(xiàn)代科學體系呢?
教育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人本身,發(fā)掘和培育人的內在力量,愛護人的理智、情感、感覺、靈感、想象力,保護人在運用人性力量時的自由意志。
??十余年的素質教育改革之所以沒有成效,就是因為一元化教育體制的大環(huán)境沒有變,學生的被動地位沒有改變。在這種環(huán)境中,無論上面規(guī)定搞應試教育,還是搞素質教育,無非是學習的內容有所變化,而被動的學習方式?jīng)]有變化。有些素質教育措施比原來大量增加學習內容,從而導致學習負擔的加重,有一些學生已經(jīng)不堪重負,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
。
制度要改革,當然源于他的落后性。我國的高考制度現(xiàn)如今越來越死板。
我也是從學生時期走來的,給我的感覺是,現(xiàn)如今我國的教育只是強硬的把知識塞給學生,當時理解的只要過個星期就會忘,學校培養(yǎng)的不是學生讀書的興趣,而是學生背書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學生都說大學大學大概學學"的與原因了。
只有培養(yǎng)出興趣,學生才能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這就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