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2 08:19:37作者:佚名
攝影/楊孝
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
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
—— ——
蘇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
燕山橫亙在中國版圖的“咽喉”部位
在人類翻越它的過程中
左右了歷史進程
在驚心動魄的自然變遷中
她更向我們展示了了
環太平洋地史中的一個斷面
1燕山在哪里
燕山位于我國版圖中的關鍵位置網校頭條,堪稱真正的戰略要地,它作為中國最寬廣的兩片平原的分界線,具有極其明顯的地標作用。
燕山的地域界限與文化意義持續地向外延伸,以至于關于“燕山究竟在何方”的問題,已經變得尤為迫切需要得到梳理。
廣義上的燕山山脈可通過觀察其地貌特征,采用排除法進行識別。它位于我國大地貌的第三級階梯,是一個明顯的隆起地帶,以此為依據:
將位于第二級階梯的壩上高原、陰山以及太行山脈排除在外,繼而又將第三級階梯上的兩大平原——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一并排除。
這些被淘汰者所環繞的連綿山嶺和丘陵地帶,均屬于廣義上的燕山地理范圍。
狹義的燕山,指的是位于北京之北、承德之南、大致呈東西走向的山脈。我們可以將燕山比作一條蜿蜒于京北的巨龍:
龍尾擺動至山海關,其張開的龍嘴恰巧將延慶與懷來盆地的南北兩側包圍——上端向西伸展至北京與河北省接壤的白河堡水庫,下端則向西南方延伸至關溝,與西山地區相接。
北京古北口長城 攝影/李少白
位于關溝南端(亦即人們所說的“北京灣”的轉折點),雙臂張開仿佛環抱整個北京城,左手臂向前伸展的山脈(在風水學中被稱作“左青龍”),正是我們常說的燕山山脈;(而右手臂對應的“右白虎”則是太行山脈)。
沿山脊線蜿蜒的內外兩列明長城,成為燕山走向的最佳標志物。
2燕山運動
燕山之所以聲名遠揚,主要得益于20年代出土的“燕山運動”以及“熱河動物群”。這些發現標志著我國地質學及生物學領域首批研究者的早期成就。
1926年,翁文灝在參加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三屆泛太平洋科學會議期間,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即“燕山運動”,用以描述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期間,在中國東部地區普遍發生的造山活動。
延慶國家地質公園的所在地,在約18.5億年至8億年前,是一片濱海及淺海區域。在那個漫長的地質年代,此處累積了厚度達數千米的以碳酸鹽巖為主的海相沉積巖層。這些巖層在燕山運動期間,經歷了被抬升、斷裂、變形及扭轉的過程(如圖中遠處所見的陡峭沉積巖層),攝影者為楊孝。
當時,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生代是一個構造活動相對穩定的時期,因此他的言論一經提出,便立刻引發了廣泛關注;在會議期間及會后,經過深入的討論和研究,他的觀點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同,并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多個其他地方得到了證實。
燕山運動從此成為了我國地質學家在國際舞臺上展示的最初的名片。
燕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牛河梁遺址周邊的低矮山丘地帶,遼寧省建平縣早已著手對地層中的稀土資源進行開采與開發。李光攝影。
古燕山北麓的諸多盆地,諸如北京延慶、承德灤平、赤峰寧城以及朝陽北票等地,至今仍保存著豐富的化石,這些化石構成了我們現今所熟知的“熱河生物群”。
在民國時期,熱河省管轄著現在的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以及遼寧朝陽等地,這些地區大致位于“大燕山”的區域內;這里發掘出了距今超過一億年的原始鳥類化石,如孔子鳥燕山大學教務在線,哺乳類動物化石,例如熱河獸,以及被子植物化石,如遼寧古果;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生物進化鏈條上的多個空白,更令全球為之震驚。
延慶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腳印化石。攝影/楊孝
燕山地區今日遍布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大專院校的地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其密度之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燕山運動的重要性尤為顯著,它對中國東部地區的現代地質基礎和地貌格局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3農牧交錯帶
盡管燕山在眾多知名山脈中,其長度、寬度以及高度并不算突出,然而,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東西走向的特性,自古代起,它便承載了顯著的軍事與政治價值。
北京懷柔的黃花城,宛如一把利刃,明長城在燕山山脈的脊背上迅猛地劃過,向世人展示了一種宣言式的抗拒。攝影作品由李少白拍攝。
眾多峽谷穿行于山脈之間,其中潮河、白河和灤河谷地尤為關鍵,它們構成了南北往來的重要通道;歷經數千載,這片區域的山川、溝壑、關隘見證了無數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傳奇故事。
我國的季風性氣候特征使得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當降水量降至400毫米時,適宜農耕的氣候條件便達到極限,從此向北推進燕山大學教務在線,人們便只能轉向從事畜牧業。
在距今約6000年的全新世溫暖期,燕山地區氣候宜人,濕潤多雨,史前的農業文明在此地蓬勃發展;然而,隨著3500年前溫暖期的落幕,氣候逐漸轉寒,冬季風勢加劇,400毫米年降水量線向南推移至燕山地區,使得這里成為了中國北方一條著名的帶狀地帶——農牧交錯帶的一部分。
在燕山山脈逐漸攀升至內蒙古高原的途中,山勢逐漸變得平緩,洋溢著吉祥的氣息。攝影作品由周玉奇拍攝。
燕山地區兼具農耕與畜牧的特點,占據著華北平原北部的天然屏障,這使得它在歷史上成為農業社會與北方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只需觀察遍布燕山境內、跨越2000年歷史的眾多長城遺址,便能直觀地感受到燕山在雙方心中的重要地位。
長城在歷史的不同階段經歷了位置的遷移,這一變化反映了南北勢力之間的此消彼長?,F今,我們在燕山地區所目睹的最明顯的一條界限,距今已有五百年,它便是著名的明長城。
龍慶峽地處燕山水系,峽谷眾多。這些峽谷,是實施戰斗突襲的理想場所。攝影作品由楊孝拍攝。
小冰期的降臨導致農牧分界線向南移動,游牧民族的威脅隨之增強。面對這一形勢,中原王朝不得不放棄承德等燕山地區,轉而在南部山脊一線修筑城池。這些城池主要位于燕山眾多山谷的南部出口,形成了一系列以“口”為名的要塞,包括南口、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
防御線的后撤并未為守衛者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各個峽谷的存在讓來犯之敵得以輕松挑選進攻路徑。
1629年冬季,皇太極巧妙地避開了袁崇煥精心構筑的關隘(山海關)與城池(錦州)防線,迅速率軍跨越了灤河與柳河,沿著人跡罕至的崎嶇小徑穿越了燕山山脈,一路破關直抵京城周邊,這一事件即所謂的“己巳之變”,它不僅導致了袁崇煥的悲劇,也成為明朝衰落與清朝興起的關鍵轉折點。
承德的小布達拉宮,位于皇城附近,游客在此可盡情享受狩獵的樂趣,同時也能領略到高原清邁的風情。攝影作品由衣志堅創作。
清朝成立之后,在1681年至1820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為了安撫蒙古地區,曾多次離開都城,途徑古北口或喜峰口以北的峽谷地帶,前往承德,那里他們接待使臣、處理政務、舉辦盛大的聯歡活動(亦稱“木蘭秋狝”儀式)。
今日,置身燕山之巔,佇立于某個“口”的邊緣,俯瞰腳下潺潺的溪流與山頂的雄偉關隘,遙望那蒼茫的山脈似海,落日如血染紅天際。不禁回憶起昔日筑城時民工的勞苦喘息,皇帝北巡時御駕的悠揚鑾鈴,女真鐵騎如潮水般涌來的疾馳蹄聲,以及29軍大刀隊夜襲日軍時的激昂吶喊……
恍惚之間,穿越了千年塵煙。
本文節選、改編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