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4 15:47:51作者:佚名
南京大學是我國現代氣象教育的發祥地。1920年,竺可楨應郭秉文校長的邀請,加入了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翌年,該校更名為國立東南大學,并設立了地學系,竺可楨擔任系主任,并著手教授近代氣象學課程;到了1924年,國立東南大學的地學系增設了地質、氣象、地理三個小組,其中氣象小組成為我國首個氣象學專業;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成立,地學系內部調整為地質礦物門和地理氣象門,同時,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極閣落成,竺可楨被任命為所長;1930年,地學系進一步劃分為地質學系和地理學系,胡煥庸擔任地理學系主任,地理學系內又分設了地理和氣象兩個小組;1944年,氣象小組從地理學系獨立出來,成立了國立中央大學氣象系,這標志著我國首個氣象學系的誕生,黃廈千成為該系的首任主任。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變更為國立南京大學,涂長望擔任氣象學系主任一職。到了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浙江大學與齊魯大學的氣象專業師生被整合進南京大學的氣象學系;此外,我國高校首次設立了氣候學專業。1958年,我國首個大氣物理專業應運而生。1978年,南京大學迎來了恢復高考后的首屆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在1983年,天氣動力學與氣候學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的關鍵學科,同時,這兩個領域也分別設立了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985年,氣象學系改名為大氣科學系南京大學歷年分數線,同時成立了大氣環境專業;1988年,氣象學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6年,設立了大氣科學博士后流動站;1999年,建立了大氣科學一級學科的博士培養點;2000年,成立了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開設了本科應用氣象學專業,并將本科大氣科學專業評為江蘇省的示范專業;2007年,大氣物理學和大氣環境學科被列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08年,本科大氣科學專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網校頭條,以及教育部特色專業;同年,成立了大氣科學學院南京大學歷年分數線,其下設有氣象學系和大氣物理學系;2009年,創立了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2010年,建成了現代化的南京大學氣象臺;2012年,建成了地球系統區域過程綜合觀測試驗基地(SORPES);2013年,與7所高校及4個科研機構共同組建了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獲得了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批準;2016年,擁有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天氣雷達及資料應用聯合開放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