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3 20:54:27作者:佚名
一生做好一件事
本報記者 徐元鋒
9月4日,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模范。事跡簡介中這樣介紹她:“她深入滇西貧困地區工作40多年,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為當地教育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為貧困山區貧困家庭女孩建起了全國第一所完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幫助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這40多年,她是如何走過來的?
其實,張桂梅當老師純屬偶然。1983年,丈夫擔任校長的云南中甸林業局職工子弟學校缺少師資,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決定轉入這所學校當老師。當時,26歲的她從未上過師范學校,缺乏教學經驗,課堂板書“斜向天際”。學校地處高原,山里的孩子淳樸頑皮,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服輸的張桂梅刻苦練習板書,課余時間還給孩子們洗衣服、縫紐扣。雖然條件艱苦,但她依然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充實感和快樂。
1988年,張桂梅考入麗江教育學院,畢業后來到大理市喜洲鎮任教。她改進教學方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發掘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訴求,因材施教。“師生、同學之間,情感、知識的主動交流過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理念。有了這樣的氛圍,教育自然就能有所成就。”
幾年后,張桂梅被調到華坪縣任教,她教的學生中,有很多基礎不好的“問題學生”。雖然當時她身體不好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但她還是把全部的精力和愛心都奉獻給了學生。為了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她生活十分節儉,很少吃肉。在她心里,學校就是家,學生就是親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付出,也成就了她的事業。
如果說之前對教學充滿熱情,那么在創辦華坪女中并擔任校長后,張桂梅則懷揣著強烈的使命感,希望改變學生們的命運。“我第一次去山區家訪,就是想深入了解學生們的成長環境和身心特點,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張桂梅認為,山區的孩子來學校就是為了改變命運,所以她堅持對學生嚴格管理。“嚴厲的背后,還有另一層考慮:讓這些孩子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后,能吃苦、能承受壓力。”
今年高考結束后,張桂梅從學生那里傳來好消息,又有一批來自山區的女生考上了大學。現在她想,農村學校生源差、名師缺乏的問題,光靠刻苦教書很難解決。“女高要繼承傳統,創新理念,歡迎全國各地名師來交流、授課。”談及未來,張桂梅充滿期待。
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保持聯系,曾超平——
25 年來寫了一千多封信
本報記者 范浩天
“兒子,你知道嗎?每次從曾老師的信里得知你的進步,我都感到很欣慰。《月信》就像我的另一雙眼睛,看著你一天天長大。我們雖然相隔很遠,但我們卻那么親近……”
近日,湖北宜昌葛洲壩實驗小學601班學生侯澤安一直拿出爸爸從伊朗昌木溪水電站寄來的信,一遍遍地讀。他出生不久,爸爸就到葛洲壩集團海外工程項目上工作。如今他快10歲了,他們每年相聚的次數并不多,讀爸爸的信是他最期待的事情。
不僅僅是侯澤安,如今601班42名同學都與家長、老師保持著頻繁的通信聯系,這源于班主任曾超平的教育理念。
據宜昌市西陵區教育局局長田俊生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起,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就紛紛來到宜昌修建葛洲壩,為了方便子女上學,便有了葛洲壩實驗小學。隨著工程陸續竣工,企業開始走出海外,家長們“留在宜昌,走遍天下”。
曾超平是一名“葛洲壩二代”,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很少見到身為葛洲壩建設者的父親。當了老師后,她發現親人的缺席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她的同學小毅,爸爸在西藏工作,媽媽曾反映孩子性格內向,不聽話。為此,曾超平花了三個晚上給小毅爸爸寫了一封4000字的信,說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希望他多關注孩子的成長。經過幾次書信往來,父女倆交流增多,小毅爸爸也經常主動寫信鼓勵孩子。如今的小毅愛說愛笑,陽光燦爛。
“有的家長連幫孩子檢查一次作業都困難。”曾超平說,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從1995年起,每個月都給幾十位遠在千里之外的學生家長寫信,讓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后來,她又鼓勵遠方的家長給孩子寫“親子信”。
侯澤安上四年級時,成績下降。察覺到不對勁的曾超平給侯的父親寫了一封信,建議兩人開展“父子競賽”,互相鼓勵,共同進步。于是,侯的父親在信中告訴兒子,自己在伊朗克服了語言障礙,利用休息時間自學當地語言。在父親的鼓勵下,侯澤安漸漸靜下心來,努力學習。
25年來,曾超平給孩子和家長寫了上千封、共計40多萬字的信。從紙質書信到電子信,不變的是她對學生的關心和責任感。“和打電話、聊天不同,寫信更有儀式感,文字溫暖有力,能給孩子帶來別樣的陪伴。”曾超平說。
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姜益平——
回報比努力更大
本報記者 竇寒陽
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東陽中學思政課老師蔣益平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份“迎新禮物”。
禮物其實是一支普通的熒光筆。“禮物雖小,作用卻很大。”這學期,蔣益平計劃教學生畫思維導圖,用熒光筆標記重點。
“高中三年的思政課內容,用思維導圖就可以簡化、濃縮在一本筆記本里。”這個方法是她教學生的“秘密武器”。“很多畢業多年的學生都會特意跟我說,這個技巧在大學或者工作中還是有用的。”
作為東陽中學政治學教研室主任、德育處副主任,蔣益平深度參與教學,把思政課搞得“生動活潑”: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拍攝制作校園時事節目、假期學習……他還開設了“時事講壇”“模擬政協”等創新課堂。
如何讓學生愛上思政課?蔣益平的答案是,思政課要“接地氣”,結合社會熱點、青少年關注的話題,通過視頻、講故事等多種形式,開展各類創新活動。
想要上好思政課,需要做很多準備。蔣益平說,自己每天都會“充電”,隨時隨地保存合適的教學資料。
“我收集的時事素材全部存放在這里,”蔣益平指著身邊的移動硬盤,“每節課的內容都會同步更新,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近200G的文件了。”
作為班主任,蔣益萍對班級管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鼓勵學生自己設計班旗、班標,給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興趣愛好、課堂表現、談話記錄等。對學生,她從不吝嗇表揚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特別是對那些不自信的學生,要多給他們表現和鍛煉的機會。”
“聽萍姐的思政課很開心,課程內容豐富充實,一點也不枯燥。”大二學生胡喜梅說,“萍姐”是同學們給姜益萍起的“外號”。
上學期,蔣益萍把一堂生動活潑的愛國教育思政課帶進了云課堂,課上,她播放了原創的抗擊疫情微視頻,還發動學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抗疫故事,用鮮活的事例闡釋責任。
課后,當看到大家提交的微視頻作業時,蔣益萍的眼睛亮了起來:探討國內外的抗疫經驗、分析口罩的供需情況、探討學校復課的防疫要求……這些思考讓她覺得自己在教學中有所收獲。
“很幸運遇到你”、“萍姐節日快樂”……教師節將至,同學們紛紛送上真摯的祝福。
從教20余年的蔣益萍將師生關系形容為“彼此遇見更好的自己”,她表示將堅守這份神圣的職業,與學生們共同成長。
用真誠收獲真誠,蘭慧云——
老師和伙伴
本報記者 付明莉
“努力做一個有溫度、善良的人。”走進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第一中學752班,黑板上方的班訓格外醒目。“這句話陪伴了我帶過的三班學生,我認為學生不一定要特別優秀,但一定要善良。”33歲的蘭慧云是學校最年輕的班主任之一,被學生親切地稱為“蘭哥”。從教8年來,蘭慧云一直溫暖地守護著學生們。
去年高考結束后,蘭慧云帶領11名畢業生從朔州出發,途經5個省,騎行17天到達上海。他說:“我想讓學生們發現課堂之外的精彩,這也算是一次地理課的實地教學。”
“第一次來上海,站在高處俯瞰陌生的城市,心里涌起許多美好的憧憬。”參加騎行活動的學生王寧說,這段經歷一直激勵著他,“騎行過程中,我克服了各種困難,我相信未來的每一步,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
蘭慧云這些年做了很多嘗試,比如為學生訂影院看電影、在春雨初起時帶學生跑步,他深知教育的力量在于日常生活中默默的影響。
“高一軍訓第一天,藍哥給全班同學買了冰淇淋,有的女生血糖低,他特意準備了棒棒糖。”馬小峰第一次見到這個有點特別的班主任,就喜歡上了。馬小峰以前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不好,高中時甚至想過輟學。
“馬小峰雖然學習基礎差,但班級活動上很負責。”蘭會云發現了這些閃光點,讓他擔任班級衛生委員。班主任的關心和信任,讓馬小峰慢慢打開了心扉,學習也進步了。如今馬小峰在天津一所大學讀書。“如果沒有遇到蘭哥,我可能就沒有現在的我。”
蘭慧云總是為孩子們想得長遠。8年來,他遇到過不少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有的逃課,沉迷游戲。“很多學生在學習上感覺不到成就感,就到游戲世界里去尋找。”為此,蘭慧云還注冊了賬號,向學生學著玩游戲。“我以咨詢的方式和學生交流,幾次下來,我們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隨后,蘭慧云還嘗試和學生探討大學開設的游戲設計、相關專業,甚至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報考。“我要讓他們明白,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有很多種。”
蘭慧云的父母都是初中老師,他的大學導師也特別關心、愛護學生。這些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教育的真諦,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話是蘭慧云的座右銘。為貧困家庭的學生充值飯卡,在學生生日時準備禮物、手寫信……蘭慧云用真誠收獲真誠,用責任和愛心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
版面設計:沈懿玲
《人民日報》(2020年9月10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