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29 11:46:04作者:佚名
上周六,蜀丹隊1995年出生的同學肖茂麗向“蜀米”學生分享了她對家鄉教育現實的觀察:(?點擊閱讀),不少“蜀米”學生表示:對此產生了很大的共鳴。
毛麗在文章中表達了她的擔憂:隨著教育資源向大城市傾斜,農村孩子的上升道路越來越窄。
當“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顯現時,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想留在大城市,緊跟時代潮流,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有些人寧愿成為少數。比如今天文章的作者亞斯。
亞西來自湖北的一個小山村。和很多離開農村的孩子一樣,大學畢業后,她來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打拼。幾年后,她取得了成功。
然而不久前,隨著事業發展順利,她決定按下暫停鍵,回到家鄉山村開辦學校。
面對別人的困惑,亞斯寫下了這篇文章,講述了她為何這么做的故事。
被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所感動,舒丹君也將這篇文章分享給“舒米”人,為那些愿意投身鄉村教育的人們表示一點支持。
▼
上次更新公眾號時,我每周都往返于上海浦東的寫字樓和北京酒仙橋的老小區之間,奔波于創新企業、企業家、媒體和各類機構之間。我滿腦子想的就是資金、并購、創業。 、投資……每天與極其聰明、勤奮的人們一起工作,見證并推動美好事物的發生。
我一轉身,就要回村當老師。我還是一個地位最低、沒有“技術含量”的幼兒園老師。這種跨境的情況讓家人和朋友感到驚訝和無法理解。
在北京這個談夢想并不傻的城市,就從夢想開始吧。
你還記得你的夢想嗎?
2011年的一個深秋的夜晚網校頭條,在三環通惠河北路拐角處,我的老板老龐(也是我成長的領路人)再次問我:“亞斯,你的夢想是什么?” ”,他問他遇到的每一個年輕人。
我在湖北和江西邊境的一個山村長大。我習慣了在山里、森林里、田野里、河谷里狂野。我唱遍了山山水水。上初中的時候,我每天只是上課、做題、考試。大學畢業后,我整天逃課。睡覺打球。夢想對于我來說是那么的渺茫、奢侈、遙不可及。他問過我很多次,但我從來沒有給過他答案。
“我必須在30歲之前回去開辦學校。”
我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和愚蠢。在北京第一年的那個秋夜,1989年出生的我說出了這句話。
“我們應該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我不知道,反正這是我的夢想。”
當時還沒有微信,所以我在QQ空間上發表了這條評論,也算是一個記錄。當我的學院開始時,我將見證我對自己承諾的堅持。
當時我對“辦什么學校”并沒有具體的想法。老龐問我為什么。我當時的初衷和答案就是以上。今天再問自己,答案還是一樣。更多的是對教育、人格、行為、幸福之間關系的研究和理解。
另一個原因是我的妹妹萊西。
由二極管引起的想法
讓我給你一些背景知識。我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我們沒有任何老人護理,也沒有錢聘請保姆。我和萊西都是兩歲多上幼兒園的,四歲多上小學一年級的。我們不是神童。老師家里的孩子都知道,一旦出生在老師的家里,你的童年就會很奇怪。
2011年,萊西6歲半,在湖北省通山縣大路鄉四下小學讀三年級。老龐的女兒亞欣也在北京呼家樓小學萬科青青分校讀三年級。
有一天,亞欣給我看了她在科學課上制作的鬧鐘,還很得體地給我解釋了原理和二極管。作為一名工科專業的我,不僅感到驚訝,而且深感失望。
因為我真的忘記了二極管和這些原理,更因為,雖然她和亞欣差不多大,但像萊西這樣聰明又勤奮的孩子可能永遠沒有自己設計、焊接、制作報警器的經驗。
2014年,萊西9歲的時候,我和弟弟妹妹們一起回銅山過暑假,帶他們去“走遍”銅山。后來我又開始做黑山豬肉生意,但失敗了。
這一年,萊西升入初中。她的作息時間變成了這樣:5:40起床,6:00上學,10:00晚自習,10:30左右回家,吃晚飯,洗漱,11點左右睡覺: 00、早點上學,中午、晚飯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沒有星期六和星期日。每周唯一的休息時間就是周五下午早點去上課,下午3點放“假”。那天晚上沒有自習。
我問她累不累,她說:“沒關系,我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中逛商店,洗頭,吃頓飯,畫畫。”
除了讓西二七程序員和望京公關狗汗顏的時間表外,萊西的小學和初中都和我一樣,幾乎沒有系統的體育、音樂、美術、科學課。
有一天,萊西告訴我,“初三第一堂化學課上,老師帶了兩盞酒精燈,我覺得挺新奇的,但我們班兩個轉學回北京的女生說,當他們在北京的小學里進行了實驗,每人一盞酒精燈。”
是什么讓初二學生萊西在講臺上微笑?我不知道,但我真的很喜歡她這樣放飛自我。
今年北京高考狀元在接受采訪時說出了真相:
“農村孩子考上好學校越來越難……像我這樣出身中產家庭的人,不愁吃穿。”他們的父母也是知識分子,又出生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了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上確實可以比他們有更多的捷徑……現在的首選都是優秀的并且在他們的家庭中有權有勢......”
不得不承認,城鄉教育在資源、環境、觀念、語言、藝術、體育、知識等方面的方法差距正在全方位拉大。
我問自己,像萊西這樣的農村孩子,今后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公平地同時走向并跳過衡量自己的橫梁呢?他們還要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在未來的同一個空間里從容地談笑風生,面對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帶著這些問題,我不再是一個憤怒的年輕人,開始了農村教育的田野調查。
這真的是素質教育嗎?
9月中旬,我先后走訪了湖北省咸寧鄂南中學和銅山一中兩所高中,北京昌平白廟實驗學校和銅山三所初中,銅山縣實驗小學、通陽第四小學等10余所學校。對北京、咸寧、銅山等地約30所小學、幼兒園和托幼班進行了訪談。
受訪對象包括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學校領導、教育局領導、在校學生、畢業生、退學者、門口小吃店的阿姨、各類學生家長等。
媽媽任教的銅山縣大路鄉濱興會小學教師辦公室的日程表。
我看到并認同農村學校、師資、學生、教學設備、環境等方面的整體進步和積極變化。但有了這種巨大的認可,我有以下觀察:
1、生源來源
農村中小學在校生人數逐年減少甚至學校停課,而城市學校在校生人數卻在急劇增加。近10年左右,銅山縣和咸寧市中小學生數量增長了2至10倍,但硬件資源卻沒有按比例擴大和完善,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基本不變。高中將限制招生人數并將其分流至職業教育。
2. 教學
教學方法和課程安排得到調整和完善,信息管理和多媒體教學明顯加強。但受限于軟硬件資源短缺,科學實驗、動手能力、社會實踐等實踐方面進展甚微。
3.老師
師資短缺,青年教師短缺,體育、音樂、美術、科學教師短缺,心理教師基本沒有。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偏大,50歲以上教師占60%至70%以上。每所學校都有兩到三名省里招聘的年輕教師,但往往沒多久就被“考”或“調”到縣小學。小學教師通常不專門教授某一科目。教師根據需要,在每個年級隨機更換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教師同時教授A級語文、B級數學或C級英語的情況很常見。
4.“無用”的輔修科目
中小學體育、音樂、美術專業師資和專業教學十分短缺。大多數農村學校都有教語文、數學的老師作為兼職教師,往往變成“自由活動班”、“自習班”,甚至還有語文、數學課。 。
5. 真正提供素質教育嗎?
我感覺科外素質沒有多大提高,負擔一點也沒有減輕。相反,分散在學校各處的午托班、晚托班、作業輔導班做得很好,甚至還有學校主導的校辦晚托班。考考考考,幼兒園可能是唯一的凈土了。
6. 高中
校園環境和硬件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教學沒有太大變化。近年來,頂尖大學和重點大學的錄取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因此,一些高中老師一致認為“窮家難出好兒子”。
7、學前教育
農村3歲至6歲的孩子基本上幼兒園,但硬件、軟件、師資、教學專業性、幼兒保育水平差異很大,幼兒教育以小學為主。
8. 搬家還是留下?
具體的數據我沒有查過,也沒有研究過,但是通過觀察和采訪身邊的親朋好友,我認為如果孩子能跟著父母一起搬家,無論多困難,都比留在農村好。
留守童年給農村兒童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也斷絕了他們未來的許多可能性。代際養育問題不是老年人的問題。他們喜歡孫子在自己腿上,但這很難,也不應該承擔代際養育的責任。
令人高興的是,年輕的農村父母越來越愿意帶著孩子一起去;可悲的是,我們的城市似乎并不歡迎他們。
……
(注:這里的農村教育,是指資源落后地區和群體的教育現狀和教育。從地域上看,包括村莊、城鄉結合部、縣城、城區以及分散在各個環、村、區縣流動兒童學校)。
幸運的人對社會有責任
我在農村長大,非常愛我的家人。我被老龐定義為“原住民”。
我奶奶家最喜歡的河水今天仍然清澈。還可用于洗菜、沐浴,以及魚蝦等。
和大多數進城打工的農村人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留在北京。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在北京還是買不起房,基本不可能拿到北京戶口。
從6年前來到北京的第一天起,我就清楚地知道:我來北京是為了回去,帶上更好的自己。所以,當一切都很好的時候,我不想暴漲。
六月,一個聲音告訴我我需要停下來。雖然我已經在上海的一家投資公司工作了大半年,但我還是決定告別繁華的上海,告別芳甸路的梧桐樹,告別迎春路的花花草草,告別我那優秀的、辛苦的——工作和善良的同事。不情愿,內疚,但決心。
剛停下來的時候,我有點茫然,不知道該往哪里走。
有朋友邀請我一起創業或者加入團隊,我也投了一些簡歷去面試,但總感覺有些不對勁。感謝朋友們的贊賞和邀請,也感謝沒有選擇我的公司。
于是我開始向內探索,讀李澤厚先生的《今論語》,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寫辛棄疾、蘇軾等人的詞……
圣人的教誨里有“格物、增知、誠心、正心、修身、齊家”,但至今我在“格物”方面還沒有做好;
有句話叫“窮則獨身;富則濟天下”,而我剛剛擠進了廣大中產階級;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歷代圣人傳承絕學,為萬世創太平”。 28歲,我剛剛開始建立內在的自我。
另外,我還有一次動員全民、動員群眾的失敗創業經歷。我只能時不時地拂去我的夢想。我心里總是有一些東西,但我不敢高估自己的能力。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千千樹幼教創始人、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王干的《教育公平之旅》。文章中有一句話:“幸運的人對社會有責任”。下面一句話是:“這種思想在美國的精英教育中非常突出”。
整個人不禁心潮澎湃。
我不是精英,但我確實是一個幸運的人——我生長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從小身體就很好北京打工子弟學校,我的家庭也比較和諧穩定,我沒有經歷過任何大起大落,我都遇到了老龐和許多高尚的人,他們開啟了我的思維和成長,讓我有良好的工作價值感和快速的成長,有可以傾訴、出謀劃策的朋友,還有互相理解、親密的愛人……
這句話給了我出發的理由。我下定決心,要開始自己的教育公平之旅。
所以在做田野調查的同時,我還學習了《發展心理學》、《親密關系》、《窗邊的小豆豆》、《童年的秘密》、《正面管教》、《3歲兒童發展指南解讀》等教育—— 6、閱讀科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比較自己的成長和教育經歷,并向父母和朋友尋求直接經驗。
每次當我找到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聯系時,我要么悠然領悟,要么恍然大悟,有種“我見青山多迷人,料想青山該如此”的感覺。當他們看到我的時候就會這樣。”
夢想是我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承諾
“夢想是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夢想是我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承諾。”這是我讀過的對夢最好的解釋。
孩子們快樂、自由地學習、玩耍是天性;
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陪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是很自然的事;
有故鄉者,自然終能回到故鄉;
先賢們說“幼子學而長”,“無論教什么,都沒有分別”,“教而相授”是理所當然的事。
家鄉的一位攝影師拍下了家鄉的秋收,古老的收割方式,古老的智慧和汗水。我非常喜歡它。我這里借的謝謝你!
通過調查和閱讀,我意識到0-6歲這個年齡段對一個人的性格、習慣、認知和內在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清楚自己還無法對現有的中小學教育做出建設性的創新,所以我決定從農村學前教育開始,進行系統的科學啟蒙教育。
六年后,我終于可以回答老龐的問題“我該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在湖北省通山縣,以縣城為起點,開設一所小而美的兒童書院,為2-6歲兒童提供蒙特梭利教學培訓,為4-12歲兒童提供科學啟蒙教育。如果有空閑時間,我們也希望打造一個鄉村教育的線下社區,讓更多的老師和家長自由地交流和討論。
我將在這里停下來了解更多詳細信息。我喜歡做夢,也漸漸明白了“夢想”和“夢想”的區別:
夢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開始。它們可以在天空中飛翔萬里,摘起手中的星星,擁抱天上的月亮,給世界帶來永恒的和平。
夢想就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思考一條清晰的到達那里的路徑,厘清當下的局限性和界限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從一個小地方開始。這大概就是古楚先民所說的“青路通山林”。
今天,距離30歲的夢想還有兩年,我開始規劃選址,尋找合作伙伴和老師,尋找專業機構和培訓項目。
站在行動的起點,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我的夢想。
如果您對農村教育、兒童教育、科學教育有興趣、有研究、有資源,我將很高興認識您。也歡迎您通過以下方式支持我:
1、轉發本文給有緣人;
2、做我的老師,分享你的智慧和經驗,讓我們一起實現我們的夢想;
3、幫助引進專業合作伙伴,或者可以合作的專業機構,如學前教育、科普教育、公益機構等;
4、如果您愿意以無條件的愛和長期的耐心對待孩子,推薦或推薦自己成為一名教師;
5、貢獻童書、圖畫書。非常歡迎精英媽媽分享孩子讀過的好書;
6、提供課程、教具、教材、樂器、體育器材、實驗設備;
7、半年的時間,來和村里的孩子們一起玩耍、上課、講故事;
8、別人,你想到的事情,我沒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