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8-27 09:51:05作者:佚名
每個人都相信,有志者必將成功,但我對此表示懷疑。世界上有志者很多,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么呢?不是他們的志向不足以成就事業,而是他們的才華不足以支撐他們的志向。他們大多被貪婪和缺乏決心所誤導。一開始,他們以為自己是先見之明,但最后卻被高樓大廈、豪華服飾和美味佳肴弄得眼花繚亂。這是一事無成的征兆嗎?一個能辦大事的人,必須有大氣節才能建立天下。只有有這種氣節,他所持的東西才會很大,他的志向才會很遠大,不會隨波逐流,不會為飲食所左右。而且,志向越遠,就越難實現。如果沒有勤奮努力和精益求精的品格,你將一事無成。所以,先要使筋骨勞累,身體挨餓,使心甘情愿淡泊,意志堅強。而且要使志向清晰,不被遮蔽,如一面磨亮了的鏡子,不被灰塵所蒙蔽。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諸葛公說淡泊人生,才能志向清晰,心平氣和,才能志向遠大。這話是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能安于淡泊,就不會被富貴名利所左右,也不會被虛榮所感動,一旦出門擔當起一項任務,就能成就天下大事。而天下小事,也能成就。從前網校頭條,晏子住在簡陋的巷子里,一碗飯,一瓢水,卻依然心滿意足。道之所在,已有極致之味。飲食之欲,是小人所喜歡的,卻不是君子所看重的。這是很清楚的。比如舜吃的是小米和草,范仲淹吃的是剁碎的菜做粥,古代圣賢安于淡泊,可見一斑。然后王新民說,一個人如果能安于淡泊,那他什么事都能做。他的話很有意思。
《振華校友》是蘇州振華女校校友會編輯出版的刊物,設有“論文集”、“演講”、“特稿”、“文藝”、“小說”、“校訊”等欄目。此期未標明期號,但因載有署名“介子”(即振華國文教師馬介子)的《前言》,可知為創刊號。封面上刊載日期為“民國十七年五月”,封底注明“民國十七年農歷五月”,故此期應為1928年5月下旬或6月初至中旬出版。《前言》稱“本刊以散文、文學、特稿、校訊、通志為主,皆以抒發情感、記錄事實為主”。并寫明刊行宗旨——“詳列本校改良經過、改革計劃、學生生活狀況、社會贊助熱忱,以告國人,并望關心教育的先生們,能觀摩、支持。”1927年,振華的另一本校刊《振華女校刊》創刊號刊登了楊絳的五言古詩《齋居書懷》,這是楊絳學生時代已知最早的作品。“人若能嚼菜根,無所不能”也是用文言文寫的,可見楊絳中學時期的寫作興趣。這篇短文是否是給語文老師的“命題作文”,不得而知。
“人若能嚼菜根,無所不能。”這句名言出自宋代王新民,明代奇書《菜根談》由此得名。楊絳的文章以此為據,作了嚴謹有力的闡釋。作者首先對“有志者事竟成”這一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光有遠大志向不一定能成就大事。雖然有志向,但如果不能努力工作,拒絕物質誘惑,就不能成就大事。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有志向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的原因。作者引用孟子和諸葛亮的名言,指出“人若能嚼菜根”,是淡泊的極致。甘于淡泊,志向明確堅定,無論大小,都能成就大事。最后以顏子、舜、范仲淹等古代圣賢的事跡為例,進一步支持論證,并對全文進行總結。
此文雖為楊絳早期的習作,但文中提到的“安居簡出”,其實是楊絳篤信的處世原則之一。即便在成名之后,楊絳與丈夫錢鐘書依然保持著安于貧寒、不追名逐利的治學作風,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重和愛戴。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創刊號還刊登了楊絳振華女校同學費孝通的《寫于<我的文言白話愛恨經歷>之后兼談新文學》(署名“小同”)、《悲語》和《改組后的校友會》。這三篇文章未收錄在《費孝通全集》等著作集內,在《費孝通先生學術年表》和《費孝通先生著作年表》中已佚失,無疑是費孝通佚失的文章,反映了費孝通先生青年時期對新文學的支持和濃厚的興趣,也是珍貴的文獻資料。
(作者:金傳勝,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楊絳是振華女校(今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的前身)的杰出校友之一,她不僅于1922年至1928年在該校完成初中、高中學業,抗戰時期還擔任過振華女校上海分校校長兼英語教師。如今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有一座“吉康亭”,南面有一塊楊絳為母校所寫的“實事求是”紀念石碑。我在查閱1928年《振華校友錄》時,看到一篇署名“楊吉康”的短文,題為《人若能嚼菜根,無所不能》。《楊絳全集》中沒有收錄,前人也未曾提及。我簡單概括如下:
每個人都相信,有志者必將成功蘇州第十中學,但我對此表示懷疑。世界上有志者很多,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么呢?不是他們的志向不足以成就事業,而是他們的才華不足以支撐他們的志向。他們大多被貪婪和缺乏決心所誤導。一開始,他們以為自己是先見之明,但最后卻被高樓大廈、豪華服飾和美味佳肴弄得眼花繚亂。這是一事無成的征兆嗎?一個能辦大事的人,必須有大氣節才能建立天下。只有有這種氣節,他所持的東西才會很大,他的志向才會很遠大,不會隨波逐流,不會為飲食所左右。而且,志向越遠,就越難實現。如果沒有勤奮努力和精益求精的品格,你將一事無成。所以,先要使筋骨勞累,身體挨餓,使心甘情愿淡泊,意志堅強。而且要使志向清晰,不被遮蔽,如一面磨亮了的鏡子,不被灰塵所蒙蔽。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諸葛公說淡泊人生,才能志向清晰,心平氣和,才能志向遠大。這話是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能安于淡泊,就不會被富貴名利所左右,也不會被虛榮所感動,一旦出門擔當起一項任務,就能成就天下大事。而天下小事,也能成就。從前,晏子住在簡陋的巷子里,一碗飯,一瓢水,卻依然心滿意足。道之所在,已有極致之味。飲食之欲,是小人所喜歡的,卻不是君子所看重的。這是很清楚的。比如舜吃的是小米和草,范仲淹吃的是剁碎的菜做粥,古代圣賢安于淡泊,可見一斑。然后王新民說,一個人如果能安于淡泊,那他什么事都能做。他的話很有意思。
《振華校友》是蘇州振華女校校友會編輯出版的刊物,設有“論文集”、“演講”、“特稿”、“文藝”、“小說”、“校訊”等欄目。此期未標明期號,但因載有署名“介子”(即振華國文教師馬介子)的《前言》,可知為創刊號。封面上刊載日期為“民國十七年五月”,封底注明“民國十七年農歷五月”,故此期應為1928年5月下旬或6月初至中旬出版。《前言》稱“本刊以散文、文學、特稿、校訊、通志為主,皆以抒發情感、記錄事實為主”。并寫明刊行宗旨——“詳列本校改良經過、改革計劃、學生生活狀況、社會贊助熱忱,以告國人蘇州第十中學,并望關心教育的先生們,能觀摩、支持。”1927年,振華的另一本校刊《振華女校刊》創刊號刊登了楊絳的五言古詩《齋居書懷》,這是楊絳學生時代已知最早的作品。“人若能嚼菜根,無所不能”也是用文言文寫的,可見楊絳中學時期的寫作興趣。這篇短文是否是給語文老師的“命題作文”,不得而知。
“人若能嚼菜根,無所不能。”這句名言出自宋代王新民,明代奇書《菜根談》由此得名。楊絳的文章以此為據,作了嚴謹有力的闡釋。作者首先對“有志者事竟成”這一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光有遠大志向不一定能成就大事。雖然有志向,但如果不能努力工作,拒絕物質誘惑,就不能成就大事。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有志向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的原因。作者引用孟子和諸葛亮的名言,指出“人若能嚼菜根”,是淡泊的極致。甘于淡泊,志向明確堅定,無論大小,都能成就大事。最后以顏子、舜、范仲淹等古代圣賢的事跡為例,進一步支持論證,并對全文進行總結。
此文雖為楊絳早期的習作,但文中提到的“安居簡出”,其實是楊絳篤信的處世原則之一。即便在成名之后,楊絳與丈夫錢鐘書依然保持著安于貧寒、不追名逐利的治學作風,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重和愛戴。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創刊號還刊登了楊絳振華女校同學費孝通的《寫于<我的文言白話愛恨經歷>之后兼談新文學》(署名“小同”)、《悲語》和《改組后的校友會》。這三篇文章未收錄在《費孝通全集》等著作集內,在《費孝通先生學術年表》和《費孝通先生著作年表》中已佚失,無疑是費孝通佚失的文章,反映了費孝通先生青年時期對新文學的支持和濃厚的興趣,也是珍貴的文獻資料。
(作者:金傳勝,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