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11 09:46:20作者:佚名
如果要論邪惡,那么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的日常行為恐怕更像是一個小人。
周某某是從另一個宿舍搬到這個宿舍的,此前他已經多次換過宿舍。
據媒體報道,周某某完全是一個囂張跋扈的“怪異室友”。
一搬進新宿舍,他就立刻要和張同學等人立下“三份協議”。
打開空調時必須打開窗戶,白天宿舍門必須保持打開狀態。
如果他只是脾氣怪異就好了。更可氣的是,他還影響了別人。
他經常凌晨一兩點就回到宿舍,影響了室友的休息。
廁所不沖水湘潭大學是名牌大學嗎,只好請宿舍張經理幫他清理。
張同學委婉地勸說他,但他根本不理會,我行我素。
不到一年時間,周某某已與室友吵架不下20次。
更糟糕的是,張同學的生活還被周某某打擾。
他經常評論張某的衣服鞋子便宜,甚至偷看他的手機。
為了換宿舍,張同學向學校提交了一份針對周某某的“投訴”PDF文件,共20頁。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低估了周某某的下限。
張先生早在4月7日就已經去醫院了。
距離4月13日他去世還有整整六天。
只要周某某還有點良心,他就可以說出這6天內中毒事件的真相。
那樣的話,說不定張同學的命還能保住。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他什么也沒做,只是想讓對方死而已。
當張的身上插滿管子,在病床上受盡折磨時,他不為所動。
當張有氣無力地向父親喊道“我才25歲,我要活下去”時,他并沒有松口。
其內心之狠毒,心思之縝密,可見一斑。
明明我們是朝夕相處的同學,還有什么不能說清楚的呢?
為什么要用最卑鄙無恥的手段網校頭條,去殺掉自己每天頭也不抬地見到的室友呢?
目前,周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湘潭大學是名牌大學嗎,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但無論怎樣,優秀善良的張同學再也不會回來了。
我們以為象牙塔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心一意學習,根本就是無知。
然而,在高學歷的幌子下,人的內心卻可以如此惡毒。
你無法想象這些尚未脫離社會的惡魔是多么的惡毒、黑暗、肆無忌憚。
02
此案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不少人希望嚴查嚴懲。
很多網友也想起了剛剛去世的朱令。
事實上,不僅僅是朱令案,高校里還有太多傷害同學的案件,既有明面上的,也有暗地里的。
首先是他們的手段,幾乎都是不擇手段,而且極其陰險。
為什么這么多人選擇毒害別人?
因為中毒是最隱蔽、最難以預測的傷害人的方式。
我們知道朱令中毒的毒藥是鉈鹽。
鉈中毒是極其痛苦且難以診斷的,所以從第一次攝入鉈到確診,朱令花了四個月的時間。
作為一名優等生,他了解化學物質對人類的危害有多么可怕。
用最殘忍的方式毀掉朱靈,看著她痛苦得面目全非,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復仇快感。
其次,他們作案的心理素質簡直令人發指。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復旦大學投毒事件。
林森浩毒害黃洋致其住院后,多次以室友的身份拎著東西來看望他。
他還會安慰黃洋的父親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正是他的隱瞞,耽誤了黃洋的救治,最終導致死亡。
黃洋的父親當時怎么會想到,眼前這個看似善良的男孩,其實是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呢?
清華中毒案也是如此。
朱玲被診斷為鉈鹽中毒并報警后,她的宿舍突然被盜。
小偷沒有拿走任何貴重物品,但朱令的洗漱用品卻被偷走了。
只要這個確鑿的證據消失了,投毒者就可以完美逃脫,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死去。結果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只要沒有被針對,他們一定會面色不改、心跳不改地裝作無辜,想方設法洗清嫌疑。
你光榮卻英年早逝,我毒害殺人卻逍遙法外。這就是“復仇”的“最高境界”。
如此縝密的思維,如此“聰明”的手段,這些名牌大學的學生簡直想想都可怕。
寫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他們殺人的動機大多是什么?
就朱令事件而言,美國知情人士表示,朱令我行我素,影響了其他人。
在復旦投毒案中,林森浩認為黃洋有學術優越感,對他產生嫉妒和仇恨。
如果你把這些案例分解,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案例都源于瑣碎、平凡的事情。
但就是這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讓這些尖子生變得心狠手辣,殺氣騰騰。
加拿大留學生王某毒死了同為留學生的前室友,只因為對方不想讓他在家里開派對。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女生在同學水杯里投毒,嫉妒她獲得獎學金。
在網絡上有關“同學在背后搞小動作”的帖子下,室友之間存在很多小矛盾和利益沖突,對方實際上會搞陰險惡毒的小動作。
如果同一個室友互相爭斗,為什么還要擔心呢?
象牙塔里的學生雖然單純,但他們的邪惡也是純粹的。
你以為只是日常的沖突和爭執,結果卻是對他刻骨銘心的仇恨。
你以為你只是憑一己之力奪走了獎學金,但他卻像仇人一樣看著你,奪走了你的一切。
那些每天微笑著跟你打招呼的人,背后卻藏著所有的計劃。住在這些人旁邊是極其危險和可怕的。
因此,每當大學里發生傷害同學的案件時,你總能在評論區找到“謝謝室友沒有殺我”這句話。
其實,每當看到這句話,我總是感到難過。
大家經過十年的刻苦學習,進入了高等學府。
為什么你會因為自己殘忍的想法而奪走別人的一切呢?
這就是為什么我迫切希望這種事情能夠曝光,兇手受到嚴懲。
希望不要再發生像朱令那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像湘潭大學這樣的悲劇。
03
每當類似的情況發生時,我總是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為何此類案例大量發生?
為什么我們成績好、樂觀開朗的孩子,卻會為了一點小事而置他人于死地?
歸根結底,他們太看重自己的成就和利益,缺乏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正如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高材生犯罪”現象時曾說過的:
“我們發現,許多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
“他們沒有自由選擇,所以他們沒有犯錯誤的機會。沒有上場時間,他們就沒有機會與別人發生沖突。沒有沖突,他們就沒有被懲罰的經歷。”因為做錯事了。”
“越是優秀的孩子,越有可能錯過這次經歷,最終的結果是可怕的。”
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我沒有因為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的經歷,我沒有能力給別人造成傷害,我沒有能力從與別人相處的細節中建立起自己的同情心和同情心。
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卻不知道會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他們缺乏這樣的感受能力和認知。
無論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朱令、林森豪案,還是公然持刀的馬加爵案,都是如此。
他們都是考上名牌大學的驕傲之人,成就自不必談。
但另一方面,這些在書本和試卷中長大的孩子缺乏與真實的人相處的經驗,缺乏應有的寬容,這也導致他們失去了共情能力。
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為善,不懂得如何團結別人,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氣。他們最終成為高智商、低情商、道德敗壞的罪犯。
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啟發、點燃、影響、激勵、愛,是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呵護。
如果有大量成績好但品德敗壞的孩子,那我們的教育取向一定有問題。